楚江楚水楚文化,大江大湖大武汉。加油武汉! 晴川阁位于武汉市龟山禹功矶上,始建于明朝嘉靖,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增建,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“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"诗句。晴川阁 晴川阁景区由晴川楼、禹稷行宫、铁门关三大主体修建和其他隶属修建群组成。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,江南江北,楼阁坚持,相映生辉,蔚为壮观,有“三楚胜景”之称。
名冠四方的楼阁隔岸相对,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。清文人程封在其《登晴川阁》诗中写道:“凭栏高倚半江秋,楚国晴川第一楼”。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、岳阳楼那样悠久,但由于其所居奇特的地理情况、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,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职位。
所以用“楚国晴川第一楼”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。“荆楚雄风”碑,碑上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,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荆南视察使李振义所书。“荆楚”是指古代楚国大地,“雄风”本意是指楚国人的那种英勇顽强,开拓进取的精神。在这里则主要是赞颂晴川阁依山傍水,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。
晴川阁屡毁屡建,规模一次比一次雄伟,复建后的晴川阁,以南方修建气势派头为主,融合南北修建气势派头之长,使楼阁的雄奇、行宫的古朴、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。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:“洪水龙蛇循轨道,青春鹦鹉起楼台 ”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,有江城 “千古巨观” 之美誉。
在此凭栏远眺 “晴川历历,芳草萋萋”。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,原名禹王庙,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。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。
“禹”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,“稷”则是指后稷,是大禹的助手。相传大禹治水,救民于水火,稷则教民种植五谷杂粮,救民于饥寒,由此禹稷得以并称。
大禹身着布衣,头戴斗笠,手持疏导流水的工具“耒”。他虽为首领,却身先士卒,努力投身于治理洪水的艰辛斗争中,且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这种敢于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公而忘私的难得精神,深得后人敬仰。禹碑亭 相传大禹治水“功成刻石衡山”。
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“禹碑”,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,故又称“岣嵝碑”。唐朝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,其时的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。可是很多多少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。
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,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。禹碑上共有77个字,文字奇特难识,有人认为是“蝌蚪文”,有人认为是“鸟虫篆”,另有人断其为“篆书”,历代想辨识者众多,但都不能解其中义。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,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: 禹受舜命,困难卓绝地治理了洪水,使黎民人给家足,安身立命。
至此以后,禹碑闻名天下,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,大江之畔。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,新婚时也只在家呆了几天;下联意为大禹经由八年治水,治理了黄河、长江、汉水、淮河等河流。“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申 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滩 ” 铁门关, 始建于三国时期,“吴魏相争,设关于此。
传说因风水讲求明从 “火”,清从“水”,水能克火,而龙则是水中精灵,要使大明朝不灭,须凿断龙脉。于是,他们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,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,称之为“龟断颈,蛇断腰”。
然而,此举并未保住大明山河,却使得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,仅剩一段土基墙座。在用麻石围成的阴阳太极图形石台上,放着直径5米、高4.5米,重6.5吨气势磅礴的青铜巨鼎,巨鼎是由我国现代著名雕塑家钱斯华、赵树桐在上世纪90年月创作的。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 始建于北宋,位于武汉市龟山西脚下月湖之滨,东对龟山、北临月湖,是中国音乐文化奇迹、与黄鹤楼、晴川阁并称“三楚胜景”,有“天下知音第一台”之称。
古琴台最早修建于北宋初年,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二位大音乐家——俞伯牙和钟子期在此相遇,相知并成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。殿堂前有琴台,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,约20平方米,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。古琴,又称七弦琴,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,琴音泠泠,乐声幽雅,素有“泠泠七弦上,静听松风寒”的美誉,相传为伏羲氏所发现制作。
大厅是一组仿真人物像,中间有两人对坐。左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在抚琴,右侧的布衣青年听的如痴如醉。这就是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故事,当年的这段韵事就发生在武汉。
其时两人弹奏的两首曲子合称“高山流水”, 这首曲子流传很广,以至于厥后在1977年被录入美国“航天者”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,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流传我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,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热情友好的心声,它的家乡叫做—大武汉。这座华丽雄伟的半歇山顶殿堂是琴台的主要修建,额坊上四个大字“高山流水”,拓自宋湘竹叶书。
传说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是晋国的上医生,琴、棋、书、画样样娴熟,手中一柄焦尾七弦琴更是价值千金。最让人称奇的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武艺,可谓天下无双,然而却“曲高和寡”,他一直都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。
有一年的八月中秋,俞伯牙搭船顺汉江而下,途经汉阳,其时天色已晚不巧又遇到了阵雨,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,等明天再启程。不久,雨过天晴,伯牙的心情也开始变得好起来,有了兴致啊,就走出船舱,远望天际,看着这水天涟涟,周围一片荒芜有没有人烟,满目一片荒芜,心中郁郁不乐,于是抱起七弦古琴,坐在船头弹拨解闷,突然琴弦就莫名其妙的断了一根,伯牙很是惊讶啊。
俗话说的好,弦断处必有人听。俞伯牙断定四周一定有一个很醒目音律的人在听他奏琴,于是便上岸寻找。
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,他瞥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。经询问,樵夫名叫钟子期,他是被琴声所吸引,寻声至此。俞伯牙听后十分兴奋,与钟子期攀谈起来。
这才知道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喜好操琴、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。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,伯牙重整琴弦,请他听琴,就奏了两支乐曲,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寄义。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“高山操”,其意在高山。
奏罢,子期赞道:“巍巍呼,若高山”;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“流水操”,其意在流水。奏罢,子期又赞道:“荡荡呼,若江河”。
伯牙听了,急接子期上船入座深谈,一问才知道,原来敢情钟子期祖上就是楚国的宫廷乐师,职位就像今天的中央交响乐团,因为他们门第代出乐师,楚王很是钦佩他们家人才济济,就赐姓“钟”,是楚王眼前的红人,只是厥后战乱,家道中落才漂泊到这里了。那说道为什么要赐姓“钟”呢?王勃最有名的作品《滕王阁序》说到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他还写下了另外一句“钟鸣鼎食之家,青雀黄龙之舳”,钟鸣鼎食指的就是帝王生活,被赐姓“钟”在其时职位是很高的。巧的是钟子期逝世的年龄和王勃同样是27岁。
厥后两人相谈甚欢,只觉相见恨晚,于是结成兄弟。临别时约定来年相会,说完便洒泪分手。
第二年,俞伯牙按约前来,却久等不见钟子期,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,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。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,子期在弥留之际,还念兹在兹与伯牙的约定,并要将其埋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,以待伯牙的到来。伯牙闻之,十分伤心。
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,洒泪重弹“高山”、“流水”之曲,寄托哀思。他一边弹奏,一边吟哦:摇碎瑶琴凤尾寒,子期不在向谁弹? 东风满面皆朋侪,欲觅知音难上难! 弹罢,伯牙举起七弦琴,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,只听嗡嗡的一阵响,七弦琴赴汤蹈火,琴片四处飞溅,跌入汉水之中,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。
伯牙今后终生不再鼓琴,以此来酬谢的“知音”。后人忘不了这一对琴师的情谊放不下这段故事,就把当年伯牙江边鼓琴觅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。
“琴台”的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月湖,远处的梅子山依然郁郁葱葱,见证着这段令人心动的故事。那久远的故事已离我们远去,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知音,更需要亲情、友情和恋爱。琴台作证,月湖为鉴,愿友谊恒久,恋爱甜蜜,愿每一小我私家都找到人生的知己。
本文来源:爱游戏app官方下载-www.cnlangli.com